雖然演員們推薦這部劇一次食用完畢效果更佳,但畫面多數以冷色系以及昏暗的燈光為主,很多場面不是使用台詞,而是讓演員表演出沉默的掙扎與無力,這些都讓整部片更加嚴肅和抑鬱。雖然是部好劇但我偏偏對這類型的劇有些不擅長,所以分了好幾天才看完,甚至在寫觀後感時一直拖到現在才寫完。

(以下開始稍有劇透,請慎入)

首先從劇情大綱和表層來看,這部就是一部社會政治類型的劇。整部劇講述政治的腐敗與媒體的力量以及百姓的無力。

有權利的人為所欲為,有多少真相被掩蓋,又有多少法治下的漏網之魚。

不僅僅是日本社會,甚至不僅是民主社會下的問題,無論是共產或民主,只要有權力階級的社會就會有這樣的事情,這樣讓人感到無力的事。這些事情無時無刻的發生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社會上。

從這部劇,我們可以從官員、記者、百姓的角度去看「榮新學園」這件事。

官員是參與其中的角色,而記者挖掘真相,這裡很有趣,比起劇中的警察,記者身份的松田反倒是推動案件進度的重要角色,而學生就是所謂的百姓,沒有這些百姓的關注,和權貴有關的案件就很難被注意並且容易被金錢與權力給隱藏起來。

也有人說,人類是健忘的,事情發生時人們會抱著吃瓜看戲的心情關注,但等事件沒有新的、足以吸引大眾的發展時,就容易被遺忘,導致許多事件的中心人物會選擇用時間來掩蓋真相。

「與事實不符的只是一點小差異而已,很快就會被忘記了,別擔心。」

「現在的年輕人追求的是穩定,換句話說,他們極度厭惡變化或批評,在野黨的抨擊越急切越強烈的提倡改變,年輕世代便會對他們更加疏遠。」

劇中的大學生——木下亮,是個對於新聞不太關切的人,認為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第一集他就說過:「現在沒有年輕人會看報紙了,都已經有智慧型手機了。」

就算在台灣,事實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我已經忘記自己上一次特別去看報紙是什麼時候了,等我發現時,記憶還停留在每天進去超商都還能看到一區當天的報紙掛在架上。因為不關注,所以始終沒有注意到,直到因為作業需要特地去買報紙,才發現大部分的超商早已將報紙區撤掉了。

不僅僅是報紙,就連電視新聞也並不是那麼被年輕人關注,年輕人的確更常使用網路新聞來獲取資訊。

記憶中,台灣年輕人開始大量關注政治是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當時許多大學生翹課參加,雖然也有被支持的,但不少人與長輩起了衝突也不惜前往的,從那之後我似乎才開始感覺到政治就在生活之中,甚至緊繫生活,就算最低限度,我們似乎也要去關注及了解,或許一個人的關注微不足道,但當每個人都這樣想時這些事情就真的會被埋沒下去,相反若大家都給予一點關注,聚集起來的聲量或許會有比想像中強大的推力。

雖然人民有言論自由;媒體有新聞自由,可是想將真實傳播出去也並非容易之事。

傳統媒體作為企業組織,有階層與管理制度,即使成為記者也並非想報導什麼就能報導,劇中也有講述到除了事件能取得的關注度會影響是否能被報導之外,也有來自上層的壓力使得傳播被阻礙。但這也有違了監督的第四權所存在的意義。

在現代自媒體普及,人民因為言論自由能在網路上發表自己所獲得的情報或是觀點,但這樣過於自由的言論環境,資訊沒有被過濾,真真假假在之中過於混雜。雖然身為傳統媒體的報紙、電視也混雜了許多真假。總說大眾需要有媒體識讀的能力,但人類是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論動搖或是被專業的話術混淆的生物,或是說有些人甚至會因為自己的理念或信仰而只願意去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但也有趣,雖然自媒體過於混雜,但因為現代網路反而更能快速的傳播,許多由傳統媒體發出的消息卻是經由網路轉發分享取得更多人民的輿論、關注。可是不論是媒體或是人民的關注不一定都會往正面發展,錯誤的資訊以及輿論也可能造成不可抹滅的負面結果。媒體是一種武器,像是雙面刃一樣。

「我們到底是為誰在工作?這樣做真的是正確的嗎?」
「我相信傳遞無聲的吶喊是記者的職責。」
「我是國民的公僕,所以我要當一個和弱勢者站在同一陣線的官員。」
「我想傾盡全力,替社會上的弱勢者發聲。我想寫出那種,對社會事件漠不關心或不曾看過報紙的人,也能產生興趣的新聞報導,我想讓特別是年輕人,對社會事件感同身受。」

雖然不是全部,但我相信應該還是有不少人是抱著夢想進入職場的,對著特定的職業充滿了憧憬,但又被憧憬的職場給磨滅了初心。雖然劇中的官僚、記者憶起初心,學生找到了未來的目標,最後站到了一個陣線,但現實中更多的是被那些黑暗面給打敗的人。

本劇有著許多內心掙扎的場面,他們的共通點除了是還保有良心的人,就是擁有親人,因為並非一個人,所以不敢捨棄一切去對抗,雖然這樣的關係聯繫看來是負擔,但也可能是成為他們踏出重要一步的後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聞記者 #觀後感
    全站熱搜

    依戀寧靜 (依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